2)第三百八十一章 国家意识_大明求生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而不是传统的“民本”的思想。“民主”的思想是以“民”为主体,而“民本”思想则是以君主为主体,“民”只是作为君主政权的关键成分而已,它与“主权在民”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。

  在国家治理中,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,而非不平等的主仆关系,更不可以“父子”相比拟。“天下之大,非一人所能治,而分治之以群工。天下并非君主一人所能治,所以就需要臣吏帮助君主共同治理天下。“是官者,分身之君也”,君与臣的差别只是为天下服务的分工不同而已。

  特别是提出了“臣”之“出仕”,“为天下,非为君也;为万民,非为一姓也”。呼吁天下士子“以天下万民起见,非其道,即君以形声强我,未之敢从也”。为官者应该努力追求“天下大治”,所谓治应该是民众的安乐。“天下之治乱,不在一姓之兴亡,而在万民之忧乐”,告诫官吏的职责要以“万民之忧乐”为依归,官吏应为民众服务而不是为君主服务。

  对于这样的论调早已在《大明科技报》上争论的热火朝天,这种“大逆”之言,已经弄的朝堂上分成了两派,打破了当前君臣关系与君民关系的学说,也打破了“君为臣纲”的思想藩篱,兴起了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。加上最近,平安伯发出的《驱逐鞑靼,保家卫国》的文章后,很多读书人才明白了个中的道理,天下不是君主帝王一个人的天下,而是全天下人的天下。阴阳调和,不偏长哪一类;甘露时雨,不偏爱哪一物;万民之主,不偏袒哪一个。我们保卫的是这个国家、民族、全天下人,而不是某一家的天下。

  有叫好的,当然也有大部分得利益当权者鞭挞这种不忠、不孝的论调,这种颠覆以往“忠君”思想的儒生更是视为叛逆。不就是想要造反吗?

  可是这种论调还很难降罪,因为通篇都是以孟子曰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为骨而铺展,又加上《尚书》曰:“民惟邦本,本固君宁。”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,根本稳固了,国家也就安宁。

  孟子又说了: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,这个土神谷神就是国家。那么这个国家就不是归某一个人的,而是全天下人的。君王只是代替天下人管理天下,只有得到天下人的同意,才能作天子,没毛病。

  正当章子俊在攻打东胜卫时,《大明科技报》也没闲着,挑起了一场学术界的大辩论,其目的用于淡化分散朝堂对攻打东胜卫的注意力。

  首先就是对“三纲五常”批驳,反正这个“君为臣纲”的源头也不是孔子提出来的,而是后人妄自曲解而得,孔子只是说:“君视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。后孟子又说了: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。君之视臣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